查看原文
其他

旧衣服旧纸箱不舍得扔?可能是因为有这个病……

腾讯医典 腾讯医典 2024-03-30

生活中,总有些人——


“待收货”的快递,每时每刻都有几十件;


前年囤的纸巾,今年(甚至明年)也用不完;


零食都快过期了,却还没打开包装……


还有些人,


家里堆满长久不用的东西,甚至无处落脚通行;


穿了十几年、满是破洞的衣服,总舍不得丢;


自己想扔个东西必须躲着他/她,否则肯定被骂或被捡回来……


是不是看到了你自己(或身边的某个人)的影子?



生活中,抱着这种“留着总有用”的心态大有人在。


但殊不知,过度囤积,也可能是一种疾病!



喜欢“囤东西”,其实是天生的。


为了更好地生存与繁衍,动物们几乎都会有“囤积行为”:蚂蚁囤食、松鼠囤粮……毕竟,手有余粮,心里不慌!


人也一样。孩子会一直买玩具,而不在乎家里放不放得下;大人会一直买衣服,而不会有的穿就不买了……


勤俭节约值得提倡,适度怀旧也可以理解。但如果囤积成瘾,出现了不正常的病态行为,就可能影响正常生活,甚至发展为一种精神心理疾病。


在临床上,这种“囤物癖”被称为囤积障碍、囤积强迫症。它有一个很形象的称呼——“松鼠症”[1]




从“爱买东西”,到“囤积障碍”,是一个比较漫长但逐渐进展的过程。


超过70%有囤积行为的成年人,都承认这种习惯在20岁前就开始了,平均出现年龄甚至低达12岁[2]


研究发现,大约每100个成年人里,就有大约2到6个人有“囤积障碍”[3],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严重。



那么,如何判断只是“有钱任性”,还是囤积障碍呢?


主要的判断标准有这几个[4-5]


  • 持续囤积物品,不管它们有没有用或值多少钱;

  • 要丢弃任何一样囤积物,就会非常焦虑或痛苦;

  • 囤积行为已影响正常生活,如导致拥挤和杂乱;

  • 囤积行为已影响正常社交,并带来冲突和争执;

  • 囤积行为不是由其他疾病(比如脑损伤或精神疾病)而引起。


普通人可能只符合一两条,但“囤积障碍”者几乎都符合。




囤积障碍的患者往往还同时伴有焦虑、抑郁、冲动、强迫等多种症状[5]


最新研究发现,与正常健康人相比,患有注意力缺陷/多动障碍(ADHD)的人更喜欢“囤东西”——近50%的ADHD患者会表现出明显的囤积行为[6]



此外,囤积障碍可能存在比较久远的心理原因。


比如因原生家庭影响、童年时期创伤、个人生活经历等等,导致长期缺乏精神慰藉和安全感[1]


患者也可能经常犹豫不决、选择困难,或有完美主义、分离焦虑,不愿离开自己熟悉或亲近的物品和人。而囤积和保留东西,可以让他们感到放松和满足。


如果发现家里的老人开始往家里囤用不上的东西,也要注意排查阿尔茨海默病等情况。




相对来说,“囤积障碍”在独居、单身和老年人中更为常见[1]。他们其实很需要关爱和包容。


而爱囤东西,除了“费钱”以外,也可能增加各种慢性疾病、致病菌感染以及摔跤骨折的风险[1][4]


所以,不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,都建议多出门遛遛弯、兜兜风。和亲朋好友多聊聊,打开心里的那扇“门”。


而对于已经“囤”的东西,学会收拾整理,按“最重要”到“不重要”排个序,逐级处理不需要的物品。


当然,如果实在难以改变,还是建议前往专业医疗机构,判断症状严重程度,进行必要的心理或药物治疗,提高生活质量。



审稿专家:乔颖

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


参考文献

[1]杨海燕,史战明,周建初.囤积障碍的研究进展[J].中华精神科杂志, 2017, 50(002):154-156.DOI:10.3760/cma.j.issn.1006-7884.2017.02.013.

[2]Iervolino A C,Perroud N,Fullana M A,et al. Prevalence and heritability of compulsive hoarding: A twin study[J].Am J Psychia-try,2009,166(10);1156-1161

[3]Steketee G,Frost R, Compulsive hoarding: Current status of theresearch[J].Clin Psychol Rev,2003,23(7);905-927

[4]杜建政,景卫丽.囤积症的行为心理特征及相关因素[J].心理科学, 2014, 37(4):5.DOI:CNKI:SUN:XLKX.0.2014-04-037.

[5]实用DSM-5:《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(第五版)》临床应用指南[M].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,2020.

[6]Sharon Morein-Zamir et al, Elevated levels of hoarding in ADHD: A special link with inattention,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(2021). DOI: 10.1016/j.jpsychires.2021.12.024


*腾讯医典内容团队出品


相关阅读

4 类人更容易患糖尿病!爱熬夜的人要注意了
这种病毒90%以上的成年人都感染过,别急着说你没有……
憋回去的屎,最后都去了哪里?
吃南瓜、玉米就能降血糖?别再让爸妈继续被骗了!
“妈妈,我可以跟你洗澡吗?”7个性教育的真相,90%的中国家长不敢说出口
左撇子比用右手的人更聪明,是真的吗?爸妈有病不去医院,做子女的该怎么劝?这是我听过最好用的办法



想第一时间了解更多健康内容,记得把腾讯医典设为星标🌟哦,我们每天都等待着与你的相遇!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